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独,合群了,就是真的内心孤独

梗百科7个月前发布 itotii
21 00

以下是好词好句“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独,合群了,就是真的内心孤独”的出处、作文适用主题、示例及网友分享的两篇范文,欢迎学习。

出处

语出颜如晶。

适用主题

孤独、成长、自我与他人等。

示例

静或动,孤独与合群,自我与他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又如何与自我相处呢?这既是难题,也是烦恼。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最合适的节奏,在享受孤独的过程中拥抱自我。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而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社会上的成年人习惯把自我层层包裹起来,不喜形于色,拒人于千里之外,甚至为了避免结果的发生,而选择拒绝所有的开始,拒绝别人的善意表示,压抑内心的天真个性。但是,真正的成熟并不是冷漠,真诚地敞开心扉,才能收获真挚的情谊。

范文

1.《无题》

有时和别人嘻嘻哈哈的时候,想拼了命的挤进话题,装作自己好像啥都懂的样子,其实一点都不懂,有时又感觉挺累的,每次想着还是不要去参与了吧,但还是不由自主,如果不去参与,不就融合不进团体了吗?也经常会有尴尬的时候,当有陌生的人,陌生的事在周围环绕,便不由自主地缩进一个壳里了。

2.《同一片竹林月下,不同的照影归来》

行于世间,每个人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之下,每个人都翱翔于同一方天际,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为了立足世界,我们不得不斩锋芒、挫锐气,只为自己能融入时代的潮流,只为自己能暂且消磨那不为人知的孤独。于是我们不再弹琴,不再长啸。可君知否,幽篁月下,照影不同。

昔百家争鸣,儒雅道顺,不同而和,在相互融合与诘难中,儒道各为大家,儒则兼济天下,道则独善其身,虽为不合,但皆为士大夫立世之本,于是“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和而不同,由是知也。况乎中华千年法理,礼法并用,外儒内法。而独尊儒术,又糅合阴阳五行。所以各思想各流派,既交融汇合,又独立于世。

由此影射现代社会,人们在现实面前积极地融入,积极地去合群,可等到我们真正跻身于各大圈子,聊着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交着不熟不淡的朋友,我们这才意识到自己愈发孤独。不合群,思想却在,只是表面孤独;合群了,却没有了立身之本,便是真正的孤独。所以合群之中,须留有思想,存有孤独。

《乌合之众》里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感,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在一个集体中待久了,从众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为了合群不负任何人,却唯独辜负了自己。在《1984》的社区,每个人都敬爱着老大哥,每个人都不曾怀疑这一切,你要永远积极、乐观,要持有正确的思想。我且不论温斯顿之后的事,但他确实是唯一一个在这个群体中坚守自己的思想并能融入集体的人,他是小说中最后一个人性尚存的人类,只有他还保留着人类的思想,于是真理不灭,精神永驻。

但是同样,人离不开集体,一个人的孤独只是一个人的狂欢,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拒人于千里之外,冷眼旁观看世界,也是不可取的。

你的思想唯有在群体中发扬才不至于被埋没,唯有沐浴于月光之下,你影子的不同才会显现出来。《一句顶一万句》中的杨百顺,一生都在与自己的身边人分分合合、离离散散,最终孤老终生,他每跟一个人,就消磨一回性子,最终把世上还有热闹这一事给忘了。人与人之间,若是敞开心扉,坦诚相待,各抒己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也不会那么复杂。人是社会性动物,必有合群,合群的意义一个便是找到思想上的知己,须知要想照影归来,还得明月相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孤独,正如月下竹林没有哪两片影子是相同的。天下和而不同,不同而和。如果人降临世间必依群体而生,那我希望你能不辜负自己,保持思想,须知照影归来不是孤独,而是风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