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好词好句“真理是通天下之见,是一切对或一切错误的总汇”的出处、作文适用主题、示例及网友分享的范文,欢迎学习。
出处
语出梁漱溟的《真理与错误》。
适用主题
错误与真理,对真理的思考等,如2012年全国高考卷《放下顾虑》。
示例
泰戈尔说:“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真理是贯通天下的见解的,是一切对与错的汇总,真理中可能隐藏着错误,错误中可能也蕴含着真理。错误吗?当然不是。错误起码证明这件事不对,亦是为真理排除干扰选项,是真理进行抽丝剥茧,一次拨开迷云,我们总能洞见真理。
范文
1.《对与错》
在网上刷视频时偶然刷到:遇事先想别人而不想自己的是情商低,和朋友聊天时自己在旁边默默听着、不说话是情商低。当时看完这条视频,我第一反应就是,那我岂不是一个情商很低的人吗?其实平时我也觉得自己情商低,因为身边的人总这样说我。我并没有生气,又去翻了翻评论:有人说这明明是善良的表现、怎么会是情商低呢?于是我又觉得这个做视频的小编在胡编乱造。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了人对事物的看法非常容易被改变,轻轻一句话不能让你觉得这事情好像是对的,又好像是错的。那你换个角度想想:也许这些事物本身就没有对错之分呢?这好像就解释得通了。一切事物本无对错之分,人觉得它对或者错,只是人对它的看法。
那我们做的事情也没有对错之分?是的,至少我觉得是这样。(当然如果你不同意也没关系。)就像华为品牌,中国人都为他而自豪,但美国却为此而苦恼。对错是非,所有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所以盲目于这些人的评论之中是不行的。
再举一个例子:贴标签。贴标签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果想毁掉一个人,可以给他贴标签。被贴上标签的人会渐渐往标签的方向发展。(原理啥的咱就不说了,自己去查吧。)越是在意别人的评论的人,改变就会越快,(这里当然不是说所有评论都是在给人贴标签,而是说人会被评论所影响。),评论当中却有是有非,如果你盲目的听从这些评论,只会让你迷失自我。
所以凡事还是自己认为的好,用自己已经明白的知识来判断事物,觉得它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或者也没必要较真,自己觉得顺眼就行。有用的评论可以参考,而无聊的风言风语就没必要理会了。也许别人也只是随便一说,你却信以为真,就会改变你对某些事物的看法。
回到最初的引子,这件事本无对错之分,而我觉得它错误,我认为我情商不低,那么我就会努力在情商不低这个范围继续发展。不管人们怎么评论,我都会这样无悔地坚持下去。
全文最重要的一句话:事物本没有对错之分,你觉得它是什么,就请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受他人的影响。
2.《真理》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这句话穿透了一切表面现象,没错,实践出真理,无数次的尝试,消耗大量时间只为得到一个真理,这便是真理的起源。
当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抛出两个铁球,得到了真理,推翻了权威。想要得到真理,需要有几重毅力。首先敢于去实践,其次就是不要相信任何未得到肯定的妄论。
“尽信书不如无书。”真理绝不会因为一次的偶然或者某一个人推出的结论而得到肯定的。真力需要无数次的实践,无数次的尝试,并不是一己之言可以决策的。
只有实践成就真理,真理被实践折服,从来没有真理服从过权威的。真理掌握少数人手中,这句话的由来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哥白尼演讲阐述了自己的真理,可是却没有几个人支持他,遭到反对甚至生命受到迫害。这就是真理的堕落,能独立发现真理的人很少,因为现在人过多于依赖权威。
发现真理要抛弃一切的利益与权力。希望在脑中抹去关于这个理论的其他想法,独立创新。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真理。但光者这些还不够。真理的到来追根求底还是由于实践。
亿万次尝试千万次的实践,无数次的假设,无数次的行动才能求出真理。将实践付诸于真理当中,才是得到真理的唯一直接的方式。
探求真理还需要有不断发问的能力。真理是由100个问号组成的。
波义耳教授通过紫罗兰的神奇变色发明了碱性试纸;谢皮罗教授通过洗澡水的旋涡发现了地球的自转公转带来的影响;要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睛会转动,于是十分奇怪,开始了探究,最后发现真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真理的由来是不懈的努力,是不断发问是持久的毅力,是忘记权威而得到的。真理是有实践沉淀的,真理是时间的一遍遍考验而得出来的,绝不是有名利权威而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