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什么意思?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什么梗?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恋爱双方的爱情关系遭遇外界的干扰或阻碍时,他们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牢固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越遭到反对的事情,人们反而越想做。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男女爱情之间,也会发生在其他许多情况下。例如,当人们越难获得某物时,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价值也会越高。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过度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可能使之增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更泛指越是禁止的东西或事情,人们越是好奇和关注,充满窥探的欲望和尝试的冲动,更加想得到或想去了解。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什么来历?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概述
心理学家德斯考尔等人在对爱情进行的科学研究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或长辈干涉儿女的感情,这青年人之间的爱情也越深。就是说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强烈,恋爱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牢固。这种现象就被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但婚姻最终却经常是以悲剧收场。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现实表现
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男女的爱情之间,也会发生在许多地方。对于越难获得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价值也会越高。学者们尝试以阻抗理论(reactance theory)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指出当人们的自由受到限制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从事被禁止的行为反而可以消除这种不悦。所以才会发生当别人命令我们不得做什么事时,我们却会反其道而行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之增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原因
是什么心理让这些被“棒打的鸳鸯”关系更紧密呢?心理学上的解释之一是从选择自由与对所选择对象的喜爱程度之间的关系来说的。让我们先看一个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在一个实验中,让一名被试面临A 与B 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 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 的被试选择A。可见一种选择,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被强迫的时候,便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恋爱双方被强迫作出某种选择时,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态会促使他们作出相反的选择,甚至会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的喜欢程度。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事例:某对恋爱的青年,尽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对、亲友的百般阻挠,两人非但不中止恋爱关系,反而更亲密,更大胆,有的甚至以自杀来对抗。
另一种解释,是从维持认知平衡的角度来说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去寻找理由,当外在理由消失后,人们就会从内部去寻找依托。反之亦然。恋爱双方渴望接近对方等行为原因,可以解释为,由于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亲人朋友的支持。当亲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这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恋爱对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知重新处于平衡状态。这便是中学生在异性交往中,易把友情当恋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好奇心和个性的互补,在异性交往中,交往双方更容易获得满足感。但许多老师、父母对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确反对,这就使交往者把满足感解释为双方的依恋,从而误认为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选择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中国民间过去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种心态。
另外,心理学家鲁宾发现;男女对对象的爱情得分是一样的,但女性对自己对象喜欢的程度比男性对自己的对象喜欢的程度要略高。男女对同性朋友的喜欢程度是一致;而女性比男性更爱自己的同性朋友。这就是我们经常看见女孩子们可以一起牵手走路,甚至喜欢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说悄悄话,缺很少看见男生会这样的缘故。
爱情的规律
美国心理学家莎伦·布雷姆等人总结出爱情的规律如下:
接近
生活空间邻近的两个人,通常更容易喜欢上对方。空间的邻近,为彼此的认识和交往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他们可以付出很小的代价,却更轻易地了解和熟悉对方。反之,遥远的空间距离,使人们的交往付出更大代价,而共处时间的缺乏,更是增加了彼此不能及时消除的误解。
相似
性格上存 在差异的人,相处中更容易发生误解和争执,长时间的冲突,会使两个人都感到沮丧和疲惫;在性格和态度上有更多相似之处的人,则会因为彼此的一致而产生共 鸣。这种被接纳的感觉,会让他们更加欣赏自己,于是也越来越喜欢和对方共度时光。但有一种情形下的“不相似”也可以促进对彼此的感情:一方所具有的,正好 是另一方所需要的。比如,一方很有主见,而另一方很愿意听从别人的决定。
对方喜欢自己
与某人相处中,如果感受到对方喜爱自己,被接纳和欣赏的感觉便会提高自己的自尊,从而更喜欢对方;相反,则会感到被否定,即使这个人再有魅力,他的吸引力 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因为,与他所带给我们的良好感觉相比,我们更关注自己被其拒绝或否定的糟糕感觉。
障碍
人们普遍都有逆反心理,这导致了当我们面临得不到或者失去的威胁时,我们会更加渴望得到,并加倍努力。心理学家们发现,爱情上存在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外界,尤其是父母,越是强烈反对两个人的爱情,他们在对方的眼里越是具备了更大的吸引力,于是双方越能感受到对彼此强烈的爱。
品质
除了上述条件,不管背景、年龄或性别的差异,人们都认为恋人最需要具备的3个重要条件是:热情善良、性格好、接受并回应自己的感情。
外表的吸引力
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给人们出示一些陌生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对这些陌生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人们普遍对外表更具吸引力的人评价高。可见,人们更容易相信:美丽的人一定也是好的。这一偏见尤其容易发生在交往的初始阶段。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建议
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爱男女和他们的家人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父母的反对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亲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上,恋爱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要理性对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外界阻挠越大越要爱的“荡气回肠”。或许在旁观者的眼中两人的爱是“轰轰烈烈”的,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样成就的婚姻很多最终都走向了离婚。受外界阻力而激发升温的爱情,往往经受不住悲伤的考验。两个人一旦遇到悲伤的挫折,爱情就容易产生裂痕。
家长在说服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强行禁止,采取“ 高压政策”,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切忌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打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效应研究
为了了解父母的干涉是否改变了夫妻恋人之间的关系和相爱水平,心理学家德瑞斯科(R. Driscoll)等人在1972年调查了91对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的41对恋人,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恋人之间相爱越深。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种现象借用莎翁名剧命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 人们相信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天生不喜欢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当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采取对抗的方式从事被限制的行为,可以保持自己的自由,除去不舒服感。父母强迫子女与恋人分手,子女往往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做出相反的选择,不但不放弃自己所选择的恋人,还增加对自己所选择恋人的喜欢程度。尤其对正处于热恋期的恋人来说,还沉浸在爱的激动、幸福和甜蜜中,对身边一切更是不管不顾。父母越想棒打鸳鸯,结果却越搅越热。敏感的父母偶然发现还在上中学的孩子与异性同学互递纸条,先是大惊失色,不容分说扣上“早恋”的帽子,然后采取一切粗暴手段试图扼杀:恶语批评侮辱、勒令断绝来往、专程接送上下学、全面监视举动……父母的良好愿望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倒是适得其反,硬生生把原本只是互相爱慕的孩子逼得成双配对离家私奔。
人性本身就如此,在外力强制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对立情绪,很可能出现反抗作用。人更愿意进行自由选择,越是限制、禁忌的东西,越显得神秘、有趣、充满诱惑,越能激发人的叛逆心和反抗性,也越发地想尝试一下。一旦电影、书籍、文章被列为禁片、禁书、禁文,就是众人趋之若鹜、洛阳纸贵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