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灯效应什么意思?

梗百科8个月前发布 itotii
22 00
煤气灯效应什么意思?

煤气灯效应什么意思?

煤气灯效应,是一个心理学词汇,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

煤气灯效应,又叫认知否定,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而进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脑。操控者通过长期将虚假、片面或欺骗性的话语灌输给受害者,从而使受害者开始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认知、记忆和精神状态,最后达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为。

煤气灯效应什么梗?

煤气灯效应,一词来源于1944年美国上映的一部知名老电影《煤气灯下》,该片主要讲述了钢琴师安东作为丈夫,通过不断对妻子宝拉进行精神操控从而使其发疯,以霸占其所继承的财产的故事。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地时间11月28日,美国《韦氏词典》公布2022的全球年度热词为“gaslighting”(煤气灯效应)。

《韦氏词典》的特约编辑彼得·索科洛夫斯基 (Peter Sokolowski) 在接受采访时称:“2022年全年,人们对煤气灯效应这一词的兴趣颇高,搜索次数比前一年上涨近1740%,令人惊讶。”

煤气灯效应什么来历?

什么是“煤气灯效应”?它从何而来?

《韦氏词典》将煤气灯效应定义为对一个人的“心理操纵”,通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受害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想法、对现实的感知或记忆的正误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思维混乱、信心和自尊丧失、情绪或精神的不稳定以及对操纵者的依赖。

“煤气灯”为什么会和情感关系中的“情绪操控”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让人闻之色变?这就要谈到这个词的真正来源。1944年美国上映的电影《煤气灯下(Gaslight)》。电影里,虚伪的丈夫安东为了霸占妻子宝拉本该继承的巨额财产,表面上对妻子温柔照顾、百般依顺,暗地里却联合女佣使用卑劣的“精神操纵”手段,成功将妻子逼迫得情绪崩溃、歇斯底里,再也不像过往那样自信与优雅。

安东是怎么做到的呢?比如,他送给妻子一枚胸针,称这是母亲的宝贵衣服,反复嘱咐她要将其保管好。他假装把胸针放入妻子的包里,实际上却留在自己手中。这样后续找她索要胸针时,善良体贴的妻子宝拉就会认为是自己“丢三落四”“粗心大意”,从而感到低落与懊恼,否定自己的能力。

白天时,安东故意弄丢家里的各种物件,并嫁祸给妻子,反复打压与质疑她,用假惺惺的绅士语气对她说:“亲爱的,你总是丢东西,你真是健忘。”夜里,安东在家里故意让煤气灯变暗,但当妻子问起时,却伙同周围人坚称并无此事,一切只是她的幻觉,导致妻子怀疑自己的认知。煤气灯效应一词也因此而来。

“煤气灯效应”是PUA的同义词吗?

“煤气灯效应”与PUA(Pick-up Artist)不同,但可以被认为是PUA的鼻祖。PUA的直译为“搭讪艺术家”,其原本是指男性接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并不断更新提升、自我完善情商的行为,后来泛指很会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人和其相关行为。目前以组织的形式快速发展,以网络课程、线下培训等的方式来教唆人进行诈骗,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会成为PUA的受害者。

震惊网络的“包丽案”就是典型的“煤气灯效应”。北大的高材生为何会被被男友精神虐待,最终走向自杀的不归路?这并不是男友包装自己人设的结果,而恰是其施加了“煤气灯”。包丽对他有着过深的情感依赖,在男方的打压与贬低下逐渐心力交瘁、迷失自我,最终认为自己“很卑贱”,全盘接受了男友丧尽天良的各种要求。

煤气灯效应的运用变得更加广泛

“煤气灯”效应不止能出现在男女情感里,还可能出现在职场下属与领导的工作关系、脱口秀主持人与嘉宾的采访关系里、乃至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里等等。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在2016年对著名HBO电视网主持人,约翰·奥利弗进行了“教科书般”的“煤气灯效应”的操纵。

特朗普当时在推特上写道:“约翰·奥利弗让他的同事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参加他那个极其无聊且收视率奇低的节目。我说‘谢谢,没兴趣’,我可不想浪费时间和精力!”特朗普打压了节目制作方的能力,无形抬高了“出场的身价”,更重要的是制造出了一场彻头彻尾、胡编乱造的谎言。

事情的真相是,奥利弗根本没有向同事有过这样的授意,也自然从来没有向特朗普发出过所谓“参加节目的邀请”,但特朗普在推特上的影响力还是让他产生了动摇。《赫芬顿邮报》资深记者评价此事称:“特朗普的言论是如此地信誓旦旦,这导致奥利弗虽然再清楚不过他在撒谎,但还是不禁开始怀疑真相了。这就是煤气灯操纵的强大力量。”

在韦氏词典2022年度词汇的介绍页里,段首语特别指出:“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充斥着各种假新闻、阴谋论、社交媒体水军、甚至还有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的造假……”技术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革新,但误导性信息散播的渠道也前所未有地扩宽了。因此,“煤气灯效应”最终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

如何应对“煤气灯效应”?心理学家给出专业意见

宝拉在电影里的遭遇让无数观众同情,特朗普等西方政客对舆论的无底线操纵也让社交媒体用户感到厌烦。在“煤气灯效应”正式被评选为2022年度词汇之际,我们应当如何避免成为感情关系中的下一位“包丽”,又如何避免受到特朗普等西方政客“假新闻”的“煤气灯效应”的操纵?

纽约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罗宾·斯特恩的著作《煤气灯效应》里指出,我们需要学会判断自己的环境是否健康,有无“煤气灯效应”的隐患。如果经常听到诸如此类的评价:“你太敏感了!”“是你反应过度,不要发疯。”“我只是开个玩笑,别那么激动,你总是这么情绪化。”并且已经产生了自我怀疑、否定等负面的情绪,就需要保持警惕,我们可能正身处“煤气灯下”。斯特恩认为,以下方案可以帮助个体回归到积极、正常的生命状态:

(1)从各种歪曲的谎言里,认清问题的真相。在记事本上记录和配偶、家人或领导之间发生的矛盾和遭遇的风险,客观地进行看待。反复阅读直到发现,在对话的某个节点,矛盾从事实变成了“煤气灯效应”的点燃者的一面之词。

(2)让心理更加强大,鼓励自己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想象自己彻底抛弃了、或者疏远了一段感到不愉快的关系,以积极的眼光看待美好的愿景。想象在未来可以拥有的一切,想象自己会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3)允许自己感受所有的感受,比起所谓的“对错”,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情绪。“煤气灯效应”很容易让人花无数时间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到底谁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其实并不重要。如果在这段相处的关系里感受到了怀疑、欺骗的负面情绪,就应当说服自己抛弃与远离。收获的幸福感,比对错更加重要。

(4)善待自己,与自身和解。保持自信与坚强,必要时可以与值得信赖的密友交谈,问问他们“我还像是真正的我吗?”尝试治愈与照顾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远离那些虚伪的、有害的事物。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有言: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尊重与平等之上,任何以爱为名的打压与践踏都是爱的谎言。既然“煤气灯效应”或将成为2022年的年度词汇标志,我们更应该加深对其的认知,避免自己掉入陷阱。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